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哈尔滨市重大建设项目违规问题举报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9 14:56:37  浏览:856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哈尔滨市重大建设项目违规问题举报办法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哈尔滨市重大建设项目违规问题举报办法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2002.04.01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国家和省、市出资的重大建设项目的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建设
资金的有效使用,避免重大项目建设中的各种损失和浪费行为,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任何组织和公民均有权按本办法的要求进行举报。
第三条 举报受理单位为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计委),具体工作由市重大
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稽察办)承担。市稽察办视情况,独立对举报的内容
进行核实和处理或会同有关部门、区县(市)进行核实和处理。
第四条 负责和参与国家和省、市出资项目建设的管理部门,金融机构、项目法人及
其成员,以及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材料供应商、咨询、监理和招投
标中介等单位和个人(以下统称被举报人),凡有下列违规行为之一者,均可以被举报:
(一)项目立项不符合国家产业、环保和规划等政策,依据不充分或有意欺骗,或项
目建设违反国家审批程序;
(二)擅自更改国家和省、市批准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
(三)截留、挪用、侵吞国家建设资金以及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建设项目乱收费;
(四)涉外项目合同条款违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使中方遭受或可能遭受重
大经济损失;
(五)不按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进行招投标或招投标不规范、假招标,存在索贿受贿、
转包或违规分包等问题;
(六)项目建设中的设计、施工和材料、设备质量有较大问题,对项目重大质量事故
隐匿不报或避重就轻;
(七)项目概算不实,预算、决算高估冒算,擅自增加取费科目,重复取费或提高取
费标准;
(八)其他对国家资金安全、项目效益和工程质量有危害的行为;
(九)举报人认为有必要举报的其他问题。
第五条 举报人可以自己或委托他人采取正式文件、信函(含电子邮件)、电话(传
真)、面谈或举报人认为合适的方式进行举报。
第六条 以面谈方式举报的,在工作日的上班时间内,在受理举报单位的办公室进行。
以其他方式举报的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第七条 举报联系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工程街29号,哈尔滨市重大项目稽察特派
员办公室
邮编:150010
电话:0451-4671284
传真:0451-4676844
电子信箱:hrbs-jichaban@sina.com
第八条 举报内容应尽可能满足以下条件:
(一)被举报人的真实姓名和职务、所属单位和直接主管单位的准确名称;
(二)描述基本事实、现状及已经或将要产生的危害;
(三)提供有效线索或证据;
(四)书面举报字迹要清楚。
第九条 鼓励举报人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并提供工作单位、住址或其他有效通讯方
式。对不愿意提供自己姓名、单位、住址的举报人,可尊重其意愿。
第十条 市稽察办设置专人负责受理举报工作。在接到举报后,要认真登记,不得丢
失泄密,并及时报主管领导阅示。
第十一条 面谈举报,至少要有两名受理举报的工作人员进行接待、询问和记录。面
谈记录要向举报人宣读或交给举报人阅读,经确定无误后,可请举报人签字。征得举报人
同意后可以录音。无关人员不得接待或旁听。
第十二条 受理举报后,市稽察办对举报的问题进行调查,经初步核查后,根据问题
的性质和复杂程度,提出具体的处理方案,报市计委领导审定后开展工作。
第十三条 市稽察办要对处理意见的落实情况跟踪了解,直至问题的解决。处理结果
要认真登记,立卷归档,并回复有署名的举报人。
第十四条 举报人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十五条 受理举报的工作人员与举报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六条 受理举报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严禁泄漏举报人的姓名、单
位、住址等情况;妥善保管和使用举报材料,不得私自摘抄、复制、扣压、销毁;调查核
实情况时,不得出示举报材料的原件或复印件。
第十七条 对匿名的举报材料和电话录音,不得鉴定笔迹和声音。
第十八条 对举报有功人员,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未经举报人的同意不得公开
举报人的身份。
第十九条 举报人对自己所举报的内容负责,如果经查实属于有意诬告、诽谤被举报
人,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打击报复举报人,违者按有关法规严肃处
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 对违反保密规定或不公正履行职责受理举报的工作人员,要根据情节和
后果给予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计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

(2009年3月13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及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同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会议决定,批准《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09年中央预算。


法学家也是人!——对《徐国栋有点走火入魔了?》一文的回应

宋飞


  最近不小心进了杨子秋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bc2d60100ephd.html),里面有一篇今年9月4日的文章标题触目惊心—《徐国栋有点走火入魔了?》!仔细看完该文,不由得发出如下感概:

一、该文称:“知道徐国栋是10多年前看过他的博士论文《民法基本原则解释》,觉得观点不错。他的其他著作就没有拜读过了。最近有时在网上会转到他主办的罗马法教研室(http://www.romanlaw.cn/index.asp)。在罗马法教研室的主页下面有个论坛,叫“创造社”,不能随便注册,我也就进不了论坛看文章。不过这个论坛的文章标题是可以看的(http://www.romanlaw.cn/show.asp)。最近,徐国栋针对酒后驾驶出的事故发了不少帖子,标题如下:
  “徐国栋:就杭州爱心斑马线杀人事件致最高人民(人民两字加着重号)法院院长书:斑马线上血斑斑,法院责任要担当,乱世(特指斑马线上的)从来用重典,尽快杀掉醉驾狂。行刑之地莫他挑,斑马线上就最好。
  …………
  徐国栋:强烈要求厦门市政法机关严惩前天在胡里山炮台斑马线杀死老阿?安⑻右莸恼厥滤净??ㄒ榘次:??舶踩?锎λ佬獭!?br>
  笔者认为,以上情况基本属实。关于创造社的事情,笔者分析,这是厦门大学罗马法研究所师生专用的。笔者和该所自去年开始,就一直通过书信、电子邮件来往联系。该所是“罗马法教研室”网站的创办方,作为网站管理者,拥有一些特权,是无可厚非的。就像论坛版主一样,可以对论坛的帖子设置阅读点数一样。笔者担任了葵花法律论坛的分区版主,对此深有体会。但笔者因为不是该社正式成员,因此也进不了论坛看文章。以前意大利国庆节的时候,该社还搞过一次纪念活动,视频被传到优酷等视频网站上,但一般人看不了,也是因为发布者设置了浏览权限。对于徐教授的众多留言,笔者并不感到奇怪。因为笔者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网络上发发牢骚,应该是自由的。

二、该文称:“看到这些标题,简直不敢相信是出自一位法学研究者之手。“扬贫抑富”、“ 乱世重典”、“ 一律按故意杀人罪从重判处”,这些口号哪里是理性的法律人应该喊出来的!我倒想问问徐国栋先生,这些案件的情况你了解多少?故意杀人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交通肇事罪之间的区别你研究过没有?不分析此罪与彼罪的区别,不研究具体的案情,就喊出“ 一律按故意杀人罪从重判处”、“ 建议按危害公共安全罪处死刑”这样的话,这难道是严谨的学者的所作所为吗?徐国栋先生一直推崇自己的“人文主义”的民法观,反对民法的“物文主义”,强调对人的保护。我想正是为了他的这一理论基础,才会不顾一切地喊出这样的口号。但是请徐先生不要忘记,死刑是剥夺人生命的刑罚,对死刑的适用应该是慎之又慎的。徐先生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挥舞死刑的大刀,难道不也是对人权的极大危害吗?徐先生痛快地为自己“人文主义”民法观摇旗呐喊的同时,恰恰是动摇了自己的理论基石,甚至是丧失了一名学者应有的风度。“

  笔者的想法如下:第一,法学家也是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对于一起发生在自己书斋附近的血淋淋的交通事故,难道就应该麻木不仁么?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发出几声感概的,就算语言过激也在所难免。第二,徐教授既不是法官,也不是政府官员,做学术的本来就是一个相对超脱的自由职业。第三,以上言论并非出自他的哪一篇专著,与严谨学风没有必然的关联性。第四,徐教授本来就是研究民法和罗马法的。笔者曾经向其询问对其他领域是否感兴趣,得到的回答是:“由于忙于专业研究,而这部分在我的专业领域之外,所以我顾不上关注它们“。因此,对其他部门法一时说错几句话也不奇怪。况且徐教授是不怕顶着钢盔冲锋在前的!

三、既然杨子秋提起了徐教授对几起交通肇事案件的看法。我也搜集了徐教授有关交通肇事案件的留言,结合愚见观点点评一下:

  “徐国栋:高度赞赏最高法院把酒驾杀人当作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处理,希望更进一步,把斑杀(以汽车在斑马线上杀人之简称)按危害公共安全定罪 。”
  ……这一段留言的发布,正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案件法律适用问题新闻发布稿》出现于网络。当时,也就是2009年9月8日上午八点50多,备受社会关注的“成都孙伟铭醉酒驾车死刑案”广东黎景全醉酒驾车死刑案“分别由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对被告人黎景全和被告人孙伟铭分别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最高人民法院在醉酒驾车肇事造成重大伤亡的处罚问题上,高度重视社会各方面反映的意见,专门征求了专家、学者和中央有关部门的意见,大家基本上形成共识,于是于2009年9月8日上午11时许在网上公布了《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案件法律适用问题新闻发布稿》,表明了最高人民法院赞同下级法院的做法,决心要把上述酒驾杀人问题当作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处理的态度和立场。
  “徐国栋:强烈要求厦门市政法机关严惩前天在胡里山炮台斑马线杀死老阿?安⑻右莸恼厥滤净??ㄒ榘次:??舶踩?锎λ佬 。”
  ……厦门的这起交通事故,我在网上查到的信息是:2009年8月24日晚十点五分左右,在厦门环岛路胡里山炮台公交车站边的斑马线上,一个驾驶深色(应该是红色)轿车的无良司机,将一位80岁的老人撞飞20几米后,驾车逃逸!路过的车子没有一人停下报警!这个斑马线已经数次吞噬了鲜活的生命!。但是笔者个人认为,杭州飙车案与此案非常类似,只不过胡斌是有钱人的孩子,他都定交通肇事罪,只判三年。相信厦门的这个肇事司机即使现在被人举报抓捕,也不会判死刑的。否则,同案不同判,我国的司法机关不就成了偏袒富人的帮凶吗?
  “徐国栋:高度赞赏公安部治理酒驾的强硬措施,但千万不要以此掩盖斑马线上血斑斑的国耻。强烈呼吁斑马线上用重典,酒驾非酒驾斑马线杀人的,一律按故意杀人罪从重判处,以此缓和我们日益紧张的阶级关系。 “
  ……我查到的信息是2009年8月15日人民网转引《中国青年报》的一段信息:“公安部专项行动整治酒驾 醉酒驾车一律拘留15天”。 对于酒驾非酒驾斑马线杀人的,能不能一律按故意杀人罪从重判处?我国司法机关在孙伟铭案和胡斌案上所采取的不同判决,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今年9月的那个新闻发布会,让笔者觉得这种想法至少不会得到我国司法机关的普遍认同。
  “徐国栋:就杭州爱心斑马线杀人事件致国家旅游总局局长书:请宣布杭州为不宜旅游危险城市。
  徐国栋:就杭州爱心斑马线杀人事件致温家宝总理书:阶级关系出新情,车主对面是行人。一富一贫何其明!扬贫抑富共产经。政府立场要定清,莫偏车主偏人民。
徐国栋:就杭州爱心斑马线杀人事件致最高人民(人民两字加着重号)法院院长书:斑马线上血斑斑,法院责任要担当,乱世(特指斑马线上的)从来用重典,尽快杀掉醉驾狂。行刑之地莫他挑,斑马线上就最好。
  徐国栋:胡斌案还暴露了中国刑法的一个弊端:对于这样邪恶的驾车者,竟然没有同时判处终身禁驾!因为禁驾还未上升为我国刑法的主刑之一,还在《道路交通事故法》的行政规章的圈子里徘徊,而且禁驾的唯一理由还只是事故后逃逸。强烈要求判处胡斌这类歹徒终身禁驾,不要让这样的恶狼有机会配上咬人的工具,强烈要求修改刑法,增加终身禁驾的刑罚,以符合我国私家车日益不良增长的现实。
  徐国栋:为胡斌入狱未剃光头而剃平头感到诧异!难道有钱就有头发?”
  ……徐教授所提及的“杭州爱心斑马线杀人事件”,百度百科上陈为:“中国大陆媒体称为杭州飙车案或杭州富家子飙车撞人案,同时也被中国大陆网民称为欺实马事件(音同70码,取欺负老实人之意)。”事情简介如下:2009年5月7日晚八时许,谭卓在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被胡斌所驾驶的改装三菱Lancer Evolution IX跑车撞飞,经抢救无效死亡。同日,肇事者胡斌被刑事拘留。7月20日下午3时30分,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对“507”交通肇事案进行了一审公开宣判,以交通肇事罪判处被告人胡斌有期徒刑三年。这个案件的判决引起许多网友的争议。
  写了这些,感觉还有很多没说完的话。还请大家指正!

2009年10月15日草,2009年10月18日成

作者简介:宋飞,1980 年 12 月 11 日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现在湖北黄冈市黄州区政府法制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