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07:36:14  浏览:843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1987年1月1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1987年2月1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结合本州各民族婚姻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禁止强迫、包办以及以宗教和其他方式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男女一方因不满他人(包括父母)干涉其婚姻自由离家出走,与相爱的一方申请结婚登记,并符合结婚条件的,婚姻登记机关应予登记,不准任何人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借此侵占、毁坏他人财物和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条 未进行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而同居生活的,为非法婚姻,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执行婚姻登记办法的补充规定》处理。
第四条 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
在哈萨克族中,提倡保持七代以内男系亲不结婚的传统习惯。
第五条 禁止买卖婚姻和借婚姻索取财物。
对买卖婚姻的,由人民法院依法收缴其违法所得,并可酌情对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及其他责任者给予经济制裁。
对借婚姻索取财物的,由人民法院负责处理。
第六条 订婚不是结婚的法定程序,不受法律保护。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为儿童和少年订婚。以订婚为借口干涉婚姻自由者,承担法律责任。
第七条 婚姻、家庭受法律保护。禁止一切妨害他人婚姻家庭的行为。对破坏他人婚姻、家庭的第三者和有过错的一方,根据受害一方的控告,由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给予劳动教养。
第八条 婚嫁应该从简,对巧立名目加重对方经济负担的结婚程序,当地人民政府应予制止。
第九条 本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未加补充或变通的,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自治区的补充规定执行。
第十条 本规定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1987年2月14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青岛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学校设置审批规定(试行)

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局


青岛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学校设置审批规定(试行)

青教通字〔2005〕57号


第一条 为规范民办非学历教育学校的设置标准,促进民办非学历教育学校的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在我市举办高等非学历教育学校、中等非学历教育学校、初等非学历教育学校的活动。
第三条 设置高等非学历教育学校,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本科以上学历及高等教育管理经验的专职校(院)长或副校(院)长。
(二)教师人数、结构与专业设置及在校生规模相适应,其中专职教师人数不少于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
(三)具有自建或租用期限五年以上的独立校舍。校园占地面积一般不低于三十亩,建筑面积不低于五千平方米。其中,市内四区的学校占地面积不低于十五亩,建筑面积不低于三千平方米。
配备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实习、实训场所和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
(四)具有充足的建校资金。其中,学校的注册资金(不含征地建校资金)不低于一百万元,流动资金不低于四十万元。
第四条 设置中等及以下层次非学历教育学校,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配备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具有专科以上学历且熟悉所开设专业业务的专职校长或副校长。
(二)配备合格的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所开设的每个专业配备专职教师不少于一人,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三人。
(三)有相对稳定的校舍及固定、独立的办公场所,校舍面积不低于六十平方米,专用办公场所面积不低于十五平方米。校舍、办公场所的租期不低于二年。
配备与专业相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
(四)学校注册资金不低于四十万元,其中流动资金不低于十万元。
(五)有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生源,年招生不低于二百人次。
第五条 申请举办高等非学历教育学校,由主办单位(人)向青岛市教育局提出申请,由青岛市教育局审批。
第六条 在青岛市市内四区申请举办中等及以下层次非学历教育学校,由主办单位(人)向青岛市教育局提出申请,由青岛市教育局审批。
在其他区、市申请举办中等及以下层次非学历教育学校,由主办单位(人)向当地教育体育局提出申请,由当地教育体育局审批。
第七条 中等及以下层次非学历教育学校经正式批准办学六个月内,不得设立教学分部或教学点;经正式批准办学六个月后,若教学质量得到社会及学员认可且招生数量较大的,可申请设立教学分部或教学点。
第八条 中等及以下层次非学历教育学校设置教学分部或教学点应当经批准其办学的审批机关批准。其中,拟在市内四区设立教学分部或教学点的,持原审批机关意见及校舍租赁意向书到青岛市教育局办理有关手续;拟在其他区、市设立教学分部或教学点的,持原审批机关意见及校舍租赁意向书到当地教育体育局办理有关手续。
第九条 中等及以下层次非学历教育学校所设立的教学分部或教学点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关教育教学及财务管理等业务均由学校统一管理,但应当接受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与管理。
一个教学点内不得设有二个以上的非学历教育学校开设的相同或相近的专业。
第十条 非学历教育学校不得在居民楼院开设学校或教学分部、教学点,其校(院)长(含副校(院)长)的任职年龄不超过七十周岁,教师年龄不超过七十二周岁。
第十一条 非学历教育学校一经批准办学,注册资金应主要用于教育教学和改善办学条件使用。学校存续期间,举办者不得抽逃资金,不得挪用办学经费。
第十二条 鼓励开办注册资金在五百万元以上(不含征地建校资金)或社会急需且尚无学校开设的新型专业的非学历教育学校。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郑州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防治办法(废止)

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政府


郑州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防治办法

郑州市人民政府令123号


《郑州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防治办法》业经2003年4月18日市人民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

市长 王文超
二○○三年五月二十一日



郑州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防治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防治工作,改善大气环

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

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机动车,是指以汽油、柴油、天然气等作为动力燃料的机械车辆。火车除外。

本办法所称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是指机动车排放、蒸发、

泄漏的燃油气体和释放出的机械运转震动噪声。

第三条 凡在本市市区建成区范围内使用、制造、改装、组装、维修、销售机动车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负责对本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应根据各自的 职责,配合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做好机动车排污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对机动车排污实行合格证制度。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须由依法取得检测资格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合格的,由市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发给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合格证。

第六条 申请办理机动车车辆牌照和过户手续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持有市环境保护行政部门颁发的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合格证。对未取得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合格证的,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不得发给车辆牌照和办理过户手续。

第七条 对正在使用的机动车排污状况的检测工作,应结合机动车年检工作进行。凡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机动车排污标准的,市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治理,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依法暂扣机动车行驶证。待治理合格后,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办理年检手续,发还机动车行驶证。

第八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会同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在城市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机动车,市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治理,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依法暂扣机动车行驶证。

第九条 制造、改装、组装、维修机动车的单位和个人,应依照国家规定将其产品排污标准纳入产品质量合格指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排放污染物超标的机动车。

第十条 鼓励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清洁能源的机动车辆。鼓励、支持生产和使用优质、清洁燃料。禁止生产、销售含铅汽油。

第十一条 从事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治理的单位,应当按照防治大气污染的要求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进行治理。对经过治理排放污染物达标的机动车辆,应当保证营运车辆至少在半年内、非营运车辆在一年内其污染物排放不超过规定标准。

第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由市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未按规定取得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合格证的,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处以500元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拒绝接受污染物排放监督检查的,给予警告,并处以5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限期内不治理或经治理仍不符合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可处以200元罚款。

第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对经过治理排放污染物达标的机动车辆,在保证期内因治理质量致使污染物排放超过标准的,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治理单位应免费治理,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可按有关规定对其给予处罚。

第十四条 当事人对市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所作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五条 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执法违法、乱收乱罚的,依照《郑州市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市人民政府 1998年3月23日发布的《郑州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防治暂行办法》(郑州市人民政府令第67号令)同时废止。